1945年末,青年林业技术员谢汉光意外收到台湾来信,信中老师诚邀他赴台,在科研所共事。
谢汉光新婚九日,正于香港度蜜月时收到信件,随后变得沉默。
数日后,他向妻子坚决表示,即将离去,并可能永不归返。
【地下党员】
妻子被丈夫的话惊呆,不解他究竟要去做什么。
他们新婚不久,感情深厚,即便需赴台湾工作,也无需舍弃妻子。
谢汉光内心藏有苦衷,表面身份为林业技术研究员,实则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地下党,已默默工作多年。
此次赴台,系组织安排。
台湾光复初期,国民党对其控制严密,且当时两党矛盾激化,内战似乎已难以避免。
台湾在此情况下具有关键战略地位,故组织决定在台湾设立情报机构。
谢汉光作为优秀地下工作者,若借此次赴台工作之机,助组织建情报站,将对未来工作大有裨益。
在国家与小家间,谢汉光选择了国家,因此他不得不与妻子分别。
谢汉光深知此行凶险,九死一生,且妻子对他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,因此他不愿让妻子因自己而承受未来的不确定与苦难。
因此,他无奈选择与妻子分手,却不知自己离开后,曾秀萍始终在期盼他的归来。
不久后,曾秀萍发现自己已怀孕。
她独自生活,抚养孩子,怀着丈夫能从台湾归来的渺茫希望。未料,这一等待竟长达44年。
谢汉光与组织结缘于1940年。
那年,谢汉光计划报考广西大学法政专业,却恰逢该校该年取消了该专业。
谢汉光因成绩优异,被调剂至农学专业,意外中成为林业研究领域的新星。
谢汉光大学生活惬意,成绩优异且性格外向,深受众人喜爱,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个新来的学生抱有好感。
谢汉光无法全心投入学习,因国家正深陷深重苦难之中。
日寇肆虐中华,饥荒遍地,民生凋敝。为救国难,各路学生组织纷纷涌现,犹如雨后春笋,迅速建立。
同期,怀揣报国理想的谢汉光结识了一群年轻共产党员,深受激励,随即坚定地加入了党创办的学生组织。
1942年毕业后,谢汉光前往柳州,入职一家农场开始工作。
他经营农场的同时,也将其发展为我党在柳州的情报中心,兼顾农业与情报工作,两者并行不悖。
此时,他尚未成为党员,文件中身份为党外友人。然而,这并未影响谢汉光的工作热情,他依旧积极投入。
他工作能力强悍,数月间便建起庞大情报网。我党情报经柳州转运,皆需依赖谢汉光进行运送。
该青年的卓越能力迅速引起组织,决定重点培养并赋予其重要职责。
【危机之下】
谢汉光曾以为会在柳州久留,因当时日本侵略者已渐趋衰败。
1944年,他惊讶地发现,日军竟仍具备发动豫湘桂战役的力量。
国民党因一系列指挥失误,使日军得以长驱直入,连续占领数座重镇,柳州亦面临严峻威胁。
谢汉光在绝境中别无选择,只能舍弃情报站,历经逃难,最终抵达四川。
逃难经历极为糟糕,谢汉光途中目睹诸多惨剧,对日寇恨意加深,亦对国民党深感不满,认为若其坚决抗战,此等悲剧可避免。
抵川后,谢汉光沉寂多时,因局势动荡,组织暂无新任务分配,他遂以教书为业维持生计。
一年后,因工作调整,他前往香港,并与多年恋人曾秀萍正式完成结婚手续。
抗战之年已终,众人皆盼和平降临,然谢汉光深知,此仅为暴风雨前夕之短暂安宁。
国民党不会轻易迎来和平,然而意外发生得迅速。
国民党举动使我党认识到需在台湾提前布局,因此,将重任交付于谢汉光。
谢汉光此时入党尚不足一年,却已勤勉地为党组织服务了三四年之久。
他的工作能力显著,身份高度保密。外人仅视他为略有成就的林业教授,无人将其与真实身份相联系。
此次因他在台湾的老师主动邀请,他才前往,且此行更加不会引起公众的。
组织期望谢汉光在台湾研究所如昔日在农场,积极发展情报网络,并努力将我党同志安插到台湾各行业,以扩大影响力。
任务繁重,时间紧迫,谢汉光与妻子简短道别,随即依约抵达台湾。
他在林业研究上有显著成就,因此直接成为正式研究员。接着,根据党组织部署,他陆续为研究所引进人才。
他的许多老同学兼老同志陆续加入台湾研究所。仅一年内,该研究所近半数研究员便成为我党成员。
任务进展顺利,情报不断自台湾传至大陆,解放战争胜利的局势逐渐倾向于共产党。
谢汉光深感欣慰,若战事顺利结束,两岸实现统一,他便能重返大陆,或有机会与妻子重聚。
然而,谢汉光的幻想被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所打破。
1949年10月31日,《光明报》事件暴露,国民党据此线索追踪,发现了我党地下组织的活动轨迹。
接着,国民党在台湾全面搜捕。1950年,中共台湾负责人蔡孝乾被捕,此举对台湾地下党组织造成了毁灭性打击。
蔡孝乾在台湾地下组织中职权显赫,但革命态度始终不坚,抵达台湾后,更是深陷堕落腐化,失去了原有的信念。
如今,面对国民党威压,蔡孝乾为保荣华富贵,迅速招认出台湾党组织成员名单及地点,无一遗漏。
台湾特务机关因蔡孝乾提供的400余人名单而振奋,随即大肆抓捕,导致我党在台湾精心部署的多名高级情报人员不幸被捕。
【死里逃生】
该重要名单上,谢汉光的名字赫然在列。
谢汉光较为幸运,未在台湾政府或军队任职,仅为研究员,因此在抓捕行动中,他并非主要目标。
然而,局势危急之下无人能幸免,特务们定会追捕名单上的所有人,无一遗漏。
他们担忧地下党员获知情报提前撤离,故严密封锁消息,致抓捕行动持续两日,谢汉光等人仍毫不知情。
一天,陌生人至研究所,为谢汉光送来一封来自其台湾联络员张伯哲的信。
张伯哲近日获悉蔡孝乾被捕,且知悉军警正赴研究所。因此,他指令在研究所的谢汉光立即进行转移。
接到信后,谢汉光内心紧张,因他尚未完全了解情况,亦无法确认消息真伪。
该信确为张伯哲亲笔,合作多年,他深知张伯哲为人。因此,谢汉光决定冒险相信此信。
谢汉光几乎未携带任何物品,匆忙离开研究所,前往嘉义县藏匿,以继续秘密探听情报。
此时,他尝试联系张伯哲,却发现已无法取得联系。
谢汉光焦虑等待两日后,终获一名工人从研究所传递的消息。
工人称,谢汉光离去数小时后,六名军警抵达研究所,明确要求会见谢汉光。
当时,谢汉光已脱身。因此,那几人在研究所搜寻无果后,便离去。
闻此情报,谢汉光确信张伯哲信中所述属实。但他无法久留嘉义县,急需联络党组织,了解后续行动。
因联系不上张伯哲,谢汉光决定改去台中畜牧场,寻找另一联络员梁铮卿。
他抵达畜牧场门口,通报梁铮卿之名,场内工人即刻回应,梁铮卿已于两日前遭捕。
众人再询谢汉光身份,他不敢应答,仅含糊其辞几句后,便匆匆离去。
现在,谢汉光最亲近的同志失踪,其余人也无法联系,他真正陷入孤立,不知所措,无处投奔。
此外,蔡孝乾的叛变导致他现无法判断谁为同志,谁属己方,辨识立场变得异常困难。
台中畜牧场因梁铮卿被捕,定遭特务紧盯。谢汉光未敢逗留,急向南行,匿身林场,筹谋后续行动。
他行动艰难,且缺乏合法身份。若贸然现身,一旦被确认为谢汉光,将立即被捕并面临枪决。
谢汉光必须坚持,作为情报网上少数幸存者之一,他肩负着未来联系组织的重任。
然而,一个人究竟该如何生存下来呢?
谢汉光正感茫然,突遇一深山出来的农民。农民见谢汉光狼狈样,受惊询问其来历。
谢汉光编造理由,称自己是国民党逃兵,好不容易逃脱军队又遭追捕,慌乱中迷路至此。
当时,国民党军中逃兵频发,归因于待遇低劣及白色恐怖加剧,士兵稍有不慎便可能命丧枪下。
此情境下,被征召的年轻人纷纷逃离军队,因此,农民对此类事件已习以为常,不感诧异。
【久别重逢】
知晓谢汉光是国民党逃兵身份后,对方深感同情,遂邀请他到村中暂住,以避风头。
这无疑是及时雨,前路虽迷茫,谢汉光已无其他选择。
他随农民历经波折,抵达深山小村。村长虽接待了这个逃兵,见其狼狈模样,却拒绝收留。
留下逃兵即担风险,若国民党特务查至,全村人将陷险境。因此,不能冒险留下逃兵,以防特务追查,危及全村安全。
谢汉光见村长欲逐其离村,心急如焚。无措之际,他猛然记起怀揣两枚金戒指,心中略感宽慰。
谢汉光随身携带两件重要物品:一是与妻子的定情信物,二是父母的遗物。因意义重大,他从不离身,即便在逃亡时,也时刻带着它们。
此时,他将两枚昂贵的金戒指交给村长,视其为救命稻草,恳求村长给予他一个栖身之所。
金钱果然奏效,村长因两枚金戒指而改口,同意谢汉光留下。
不久前,村里逝世的叶依奎与谢汉光年龄相近,村长遂将叶依奎的身份证件交予谢汉光,让其以叶依奎的身份在村中生活。
谢汉光死里逃生,心中感慨万千。虽幸存下来,但重新联系上上级组织已近乎无望。
他能做的就是等待,直至两岸沟通恢复,迎来归家的日子。
直至1988年,漫长的等待终于结束。
他细算之下,发现自离妻已44载,此刻,两岸终于建立了探亲通道。
谢汉光迅速向政府提交申请,其农民身份显得普通无奇,因此,台湾当局未加详查便予以批准。
离开时,谢汉光未料想,重返大陆时已年届七旬,白发苍苍。
他归来后却茫然无措,不知该往何处,或许妻子早已另寻新居。
但无论如何,谢汉光渴望再见妻子一面,她是他在这世上唯一的牵挂。
他委托多人帮忙打听消息,并联络了几位记者,出乎意料的是,奇迹随之发生。
数日后,曾秀萍联系上谢汉光。不久,他返回故乡,妻子早已在机场等候,迎接归来的他。
此外,曾秀萍并非独自前来,她携同儿子及孙子孙女一同到来。
谢汉光离开后,曾秀萍独自坚强生下儿子并抚养成人,同时始终坚守等待丈夫归来的信念。
44载光阴逝去,谢汉光悄然间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家庭。
44载春秋,他们历经各种艰难困苦,但最终都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时刻,令人感到欣慰。
何立波著书《1950,台湾地下党与叛徒蔡孝乾》,详述蔡孝乾背叛事件及其对台湾地下党的影响,逻辑清晰,用词准确。
梁铧著文《建国后潜伏台湾牺牲的梁铮卿》,详述地下党员梁铮卿在台湾的潜伏经历与最终牺牲的英勇事迹。
刘宜良著《蒋经国传记》,内容详实。该书以蒋经国为核心,系统阐述其生平事迹,逻辑清晰,用词准确,全面展现了蒋经国的一生。